168娱乐app下载2023年度碳中和政策周报汇编(2023年1季度)【编者按】自2021年开始,21世纪经济报道每周推出碳中和周报,用文字持续记录“双碳”领域每一个重要决策的诞生过程和各行各业各地扎实迈向碳达峰碳中和的脚步。迄今,碳中和周报已累计发行126期。
2023年,通过50多篇碳中和周报,累计超12万字,我们记录了过去一年碳中和领域的一系列大事件。
2024年春节开年,21世纪经济报道将2023年碳中和12万字记录,分成碳中和政策周报和绿色金融周报两大类,按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整理成2023年季度汇编,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留下宝贵的印记。
2023年1月初,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出,建立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将水土保持碳汇纳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
在全面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方面,文件还提出,将水土保持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和水土流失敏感脆弱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管控,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统筹布局和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区域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强化山体、山林、水体、湿地保护,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推动绿色城市建设。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CCER市场即将重启,将水土保持碳汇纳入CCER交易机制,对于水土保持乃至生态保护都有促进作用,也是生态产品价值实践的一个重要体现。
2023年1月4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23年能源监管工作要点》。其中指出,加快推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建立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专项工作机制,研究制定电力辅助服务价格办法,建立健全用户参与的辅助服务分担共享机制,推动调频、备用等品种市场化,不断引导虚拟电厂、新型储能等新型主体参与系统调节。
文件强调,强化电力现货试点、跨省跨区电力调度交易、电网代理购电等常态化监管,维护公平公正市场秩序。创新“互联网+监管”模式,加快建设电力价格与成本监管平台,提高监管智能化水平。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能源局今年将聚焦行业监管,进一步强化对国家重大能源规划、政策、项目落实情况监督。
2023年1月11日,生态环境部召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15)第二阶段总结会议。会议指出,2022年12月7日至19日,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成功举办。大会期间,近40个缔约方、利益攸关方宣布了一系列重大行动与承诺;通过62项决定,特别是达成了历史性的成果文件——“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了新蓝图。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COP15第二阶段会议达成了更为务实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明了未来的道路。中国更是不断加大生物多样性的主流化进程,推动生态红线、国家公园等有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措施,人们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了解更深,全社会逐步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共识。
会议指出,2022年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步伐加快。1-11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2%。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650万辆,整车出口创历史新高。国内光伏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连续多年居全球首位。传统产业加快改造提升,质量品牌建设深入推进,工业领域及重点行业碳达峰方案印发实施,智能制造应用规模和水平进入全球领先行列。
会议提出的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要求包括,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2023年要抓好的十三个方面重点任务中,有三个方面与绿色低碳相关:推广应用一批先进绿色基础制造工艺;全面落实工业领域以及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改造,提高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用市场化办法促进优势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做强做大和配套产业发展,提高光伏产业全球竞争力,加快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网、绿色低碳等产业创新发展。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工业领域是减排的重点领域,目前工业及重点行业碳达峰方案均已陆续发布,2023年需要全面落实落地。此外,传统工业领域的绿色低碳技术改造,以及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及光伏产业等,需要做大做强,抓住新一轮能源的有利契机发展壮大。
2023年1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连维良、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张祖强出席并介绍做好能源保供确保温暖过冬情况。
连维良表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入冬以来的历次寒潮天气均得到了较好应对,全国能源供需总体平稳有序。目前离供暖季结束还有两个多月,春节期间仍有冷空气过程,后期的能源保供任务仍然繁重,必须慎终如始做好保供各项工作。
一是持续抓好能源增产增供。指导地方和企业组织好节日期间煤炭生产,确保供应平稳。大力提升电力生产供应能力。保持国内油气田安全满负荷生产。
二是着力提高能源顶峰能力。健全煤炭、天然气、电力多能互补的综合应急调度机制。提升火电机组出力水平,优化水电调度,推动核电、风电、光伏发电多发满发。重点做好顶峰发电预案,落实好顶峰发电用气用煤资源。
三是保障好重点地区能源供应。密切监测重点地区供暖企业库存,强化铁路运力保障,及时开展跨省区电力调度,确保春节等重点时段能源安全可靠供应。
四是加强进口资源组织。稳定进口天然气供应,统筹运用地下储气库、LNG储气罐等资源,确保进口气出现波动时民生用气不受影响。稳定煤炭进口,有效补充国内供应。
五是坚决守好民生用能底线。完善电力负荷管理预案和天然气压非保民预案,指导地方加强政企联动,紧急情况下有序启动实施;加强保暖保供个案监测和快速协调处置,确保民生用电用气不出问题。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近期冷空气来袭,北方地区能源保供确保温暖过冬仍值得关注。在国际能源危机的情况下,中国将能源安全放在首位,去年以来国家发改委不断推动能源保供工作。未来,在面对极端天气等不确定因素之下,保障能源安全,保持能源韧性,将是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大前提。
2023年1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应急部、国家矿山安监局印发修订后的《煤矿安全改造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其中提到,将对符合条件的单个煤矿项目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补助。专项资金用于计划新开工或续建项目,不得用于已完工项,资金将被用于夯实煤矿安全生产基础,防范重特大事故;提升煤炭开采本质安全水平;创新变革煤炭生产方式。该专项实施周期为2023—2025年。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煤矿安全改造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引领带动作用,支持煤矿企业提高防灾治灾抗灾能力,促进煤炭安全稳定供应,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2023年1月18日,国家能源局在京召开2023年监管工作会议。会议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能源工作会议要求,系统总结2022年能源监管工作,统筹部署2023年能源监管任务,全面推进高质量监管,助力能源高质量发展。
同时,国家能源局还印发了《2023年能源监管工作要点》。其中提出,2023年能源监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服务新时代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源供给为目标,紧紧围绕电力市场秩序、安全生产、供电服务、资质信用、国家重大规划政策和项目落地等监管工作主责主业,全面推进高质量监管,以更大担当和作为助力能源高质量发展。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包括强化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强化防范化解电力安全风险,强化对国家重大能源规划、政策、项目落实情况监督,强化对自然垄断环节监管,提升电力市场准入和能源信用监管水平,提升能源领域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干部队伍监管能力建设等。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也是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保障,因此能源监管意义重大。无论是上述会议还是文件,都将市场监管放到首位,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这也是全国能源工作会议确定的重大改革方向。
2023年1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从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绿色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绿色生产方式广泛推行、绿色生活方式渐成时尚、绿色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携手共建美丽地球家园七个部分。
其中,绿色生产方式广泛推行包括:中国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动能源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系统推进清洁生产,统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工业、农业、服务业全链条各环节,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以节能、减排、增效为目标,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标准创新,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绿色化水平。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全面介绍了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实践与成效,分享了中国绿色发展经验,有助于在国际社会倡导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023年1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八部门近日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2023年-2025年新增及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显著提高,其中城市公交、出租、环卫、邮政快递、城市物流配送领域力争达到80%。将按照“需求牵引、政策引导、因地制宜、联动融合”的原则,在完善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支撑体系和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新模式应用、政策标准法规完善等方面积极创新、先行先试,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为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拓展和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公共领域车辆使用频率高,燃油消耗和污染排放总量占比大,示范带动作用强。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推动提升车辆电动化水平,不仅可以有效促进节能减排,带动基础设施建设,还能促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探索和创新应用,优化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有助于巩固和扩大发展优势,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1月3日,山东省政府发布《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其中提出,到2025年,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取得重要成果,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走在前列,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更加凸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成色更足,海洋经济全国领先,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成效显著,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形成,重点行业和企业能效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城乡人居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改善,共同富裕扎实推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文件还提出,加快传统支柱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实施能效、水效“领跑者”行动,开展整体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系统推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大力推进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到2025年,建成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500家、绿色园区20家,开发绿色设计产品500种以上。
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实施“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营造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的创新应用生态,创建国家氢能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及服务业,建设济南、青岛、淄博3大生态环保产业集群,培育10个生态环保产业特色园区、100家左右生态环保龙头骨干企业。支持德州高新区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在烟台、潍坊、滨州等市布局大功率海上风电、高效光伏发电、智能电网、先进核电等清洁能源装备与关键零部件制造,打造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智能光伏装备制造基地、“国和”先进三代核能基地。
开展近零碳试点创建活动。印发实施全省近零碳试点创建活动工作方案,以低碳基础较好、减排潜力较大的县(市、区)、社区和园区为突破口,开展近零碳试点示范建设。打造零碳泰山、黄河零碳三角洲、长岛国际零碳岛等一批标志性零碳示范区,支持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实施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深化青岛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支持烟台开展智能低碳城市建设试点。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2022年8月,《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赋予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大使命。此次文件发布,对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
2023年1月3日,河北省委、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倪岳峰主持召开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暨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听取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汇报,审议相关方案,部署下一阶段任务。
会议指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重要基础,是河北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河北展现美好图景的必然选择。要深入推进能源,立足河北省能源资源禀赋,大力实施绿色能源替代行动,抓好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协同发展光伏、风电、氢能,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海上风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保障农村冬季清洁安全取暖,努力建设清洁高效、多元支撑的新型能源强省。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抓好钢铁等重点行业企业环保绩效创A工作,推进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促进农业固碳增效,集中力量培育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要促进实施节能减排,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发展低碳节能建筑,深化国土绿化行动,加大垃圾资源化利用力度,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生态环保意识。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是河北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一大重点。对于产业结构偏重的河北来说,需要大力推动绿色能源替代,加大钢铁等重点工业领域的绿色化低碳化改造。
2023年1月3日,贵州省政府发布关于印发《贵州省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该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力争达到21.6%,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稳步推进,新能源占比逐步提高,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达到30%左右,能源生产环节持续降碳提效,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初步形成,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达到35%左右,能源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能源转型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贵州省过去一年出台了不少“双碳”相关政策措施,构建起当地比较完善的“1+N”政策体系。其中,能源领域转型最为关键,贵州方案在能源安全保障的基础上,提出了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逐步加大新能源占比。
2023年1月3日,天津市生态环境局等六部门发布了关于印发《天津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的通知。
其中提出,到2025年,减污降碳协同管理机制初步建立,统筹整合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打造一批绿色低碳示范引领样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重点领域结构优化调整和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重点企业达到国内清洁生产以及能效先进水平,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国家下达指标。
到2030年,减污降碳协同管理体系更加完善,清洁低碳安全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 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碳达峰与空气质量改善协同推进取得显著成效,水、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领域协同治理水平显著提高。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中国的污染与碳排放高度同源,因此必须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于地方来说,尤其是此前空气污染较重的京津冀地区,减污降碳协同推进意义重大。天津重化工业占据相当比重,因此需要加大力度在重点领域结构优化调整。
2023年1月5日,安徽省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印发《安徽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的通知。
规划提出,到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18%,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4%,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超过15.5%,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力争到202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1%,森林蓄积量达到2.9亿立方米,湿地保护率达到53%,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8%以上,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建成,碳汇交易体系初步建立,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碳汇能力进一步增强。
展望2035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非化石能源占比显著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基本完善,气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作为一个中部后发省份,安徽当前面临经济发展和碳减排的双重压力,资源型产业比重较大,能源结构富煤高碳特征非常明显,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难度大。为此,安徽提出非化石能源占比的明确目标,力争控制碳排放总量,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2023年1月5日,四川省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四川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四川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战略支撑区。
“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煤炭消费持续下降,加快构建以水电为主,水风光多能互补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41.5%左右,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38亿千瓦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14%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指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煤炭消费逐步减少,绿色低碳技术取得关键突破,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43.5%左右,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68亿千瓦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70%以上,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
该方案部署了十大重点行动,即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市(州)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四川是水电大省,在绿色清洁能源利用方面有着独有的优势,但2022年的极端高温气候导致水电告急,因此形成以水电为主,水风光多能互补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对于当地的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2023年1月20日,《海南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出台并要求,到2025年,全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分别达到1.83万吨、0.13万吨、0.4万吨和0.13万吨。
《方案》安排部署了九大方面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包括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工程、园区节能环保提升工程、城镇绿色节能改造工程、交通物流节能减排工程、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程、公共机构能效提升工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程、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工程、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工程。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方案》旨在建立具有海南特色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其中提出的万元GDP能耗目标明确,且下降幅度不小,体现了海南节能降耗方面的决心。
2023年1月29日,重庆市经济信息委、重庆市发展改革委、重庆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印发《重庆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提出了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十四五”末,产业结构优化取得积极进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累计建成市级及以上绿色园区30个以上、绿色工厂30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4.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十五五”期间,绿色新兴产业成为工业经济新动能,重点行业整体能效水平达到先进水平,在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基础上强化碳中和能力,基本建成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方案》指出,要优化产业结构,深入推进节能降碳,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强化绿色供给支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重点行业碳达峰。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重庆市聚焦钢铁、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通过谋划低碳发展路径,综合政策引导、低碳技术改造、低碳场景开发等,逐步降低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有利于推动全市工业产业尽快达峰。
2023年1月29日,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印发《河南省2023—2024年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主要目标是,到2024年底,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能效水平低于基准值(限额值)的项目全部完成节能降碳改造,力争实现节能能力400万吨标准煤/年以上,能效水平达到标杆值(先进水平)的存量项目30%以上,行业整体能效水平明显提升、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绿色低碳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其中提出的完善支持政策包括鼓励企业节能量进入用能权市场交易,“十四五”期间重点用能单位实施节能降碳改造项目形成的节能量,经第三方机构审核、市级发展改革部门认定后,优先投放用能权市场交易,降低企业节能改造成本。为此,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将遴选发布节能量审核第三方机构,依申请对重点用能单位实施的节能降碳改造项目实施节能量审核。经审核认定的节能量作为评价节能效果、用能权市场交易重要凭据。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钢铁、有色、建材等高排放行业改造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一大关键,在其改造过程中,如何实行激励机制,让率先改造、深度改造的企业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需要引入市场机制。河南将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改造所形成的节能量纳入用能权市场交易,是在用市场的调节手段鼓励节能减排,同时也有助于降低企业节能改造成本,助力企业快速向绿色低碳转型。
2023年1月3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其中提出,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市县扎实推进碳达峰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
方案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5%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与全国同步实现碳达峰。
方案提出,全面推进风电、光伏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建设一批百万千瓦级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坚持陆海并重,推进桂北、桂西、桂中等风能资源密集区陆上集中式风电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分散式风电,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海上风电,打造广西北部湾海上风电基地。积极与能源资源富集省份合作,大力争取青海、、甘肃等清洁能源基地送电广西。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7000万千瓦左右。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广西过去一年出台了多个“双碳”相关文件,对能源、工业等细分领域进行了详细规划,此次方案全面对广西的碳达峰行动进行部署。广西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特色提出了海陆并重推动新能源发展的目标,还提出争取青藏甘绿电外送至广西,对于相关省份具有借鉴意义。
2023年1月31日,长沙市发展改革委出台《长沙市氢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部署五大工程,加快长沙氢能产业布局,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行动方案》提出,争取到2025年,氢能产业培育初见成效,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氢能示范应用取得明显效果;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氢能产业应用初具规模;到 2035年,氢能产业体系形成工人,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要大力推进“氢能创新”工程、“氢业聚集”工程、“氢基成网”工程、“氢场景”应用工程、“氢生态”培育工程。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长沙市此次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要争创氢能节点城市,丰富氢能应用场景,有利于推动氢能产业为长沙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2023年1月3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提出,支持工业绿色微电网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实现新建工业厂房屋顶安装光伏全覆盖,推动全省光伏发电装机达到3900万千瓦以上,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达到43%以上。
上述方案还提出,大力推进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实施省级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300个,建成省级绿色低碳工厂500家、省级绿色低碳工业园区50个。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对于沿海经济大省来说,能源领域的转型尤为关键。浙江将光伏发电纳入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方案,并提出了明确的装机目标,推动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断提高,进而实现能源结构调整目标。
2023年2月初,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文件提出,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资源效率对标提升行动,加快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全面推行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建造,健全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供应链。优化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标准,实现资源绿色、高效再利用。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推动建立国际互认的碳计量基标准、碳监测及效果评估机制。建立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标准体系。建立绿色产品消费促进制度,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资源建筑应用,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低碳环保、节能减排。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纲要》是在当前国内外新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背景下,加快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项具有基础性作用的政策举措,因为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目标和任务,《纲要》也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纲要》立足于“质量”二字,提升质量、发展技术,有助于在成本优势之上,为中国的清洁能源领域带来新的竞争优势。在宏观层面指明了中国在清洁能源和气候领域未来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2023年2月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做好2023-2025年发电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各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要依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规定,组织开展发电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民航等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安排另行通知。此外,《通知》还明确了2022年度全国电网平均排放因子为0.5703tCO2/MWh。并且明确了年度全国电网平均排放因子(如果更新)将在每年年底发布。
《通知》要求,各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要确定并公开年度名录、组织制订2023年度数据质量控制计划、组织开展月度信息化存证、报送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组织开展年度排放报告核查、强化数据质量日常监管并开展对核查技术服务机构的评估。每年6月30日前完成对重点排放单位上一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核查及管理平台填报。对核查技术服务机构的工作质量、合规性、及时性等进行评估,于每年7月31日前通过管理平台向社会公开评估结果。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通知》的出台标志着全国碳市场所覆盖的发电企业已开始基于碳市场基础数据进行标准化的信息报送和披露。同时,侧面验证了电网排放因子会每年定期更新,电网排放因子的变革走出了第一步,未来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2023年2月8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企业计量能力提升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鼓励企业加强能源资源计量和低碳计量。强化用能用水单位的能源、水资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建设,组织开展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持续开展能源资源计量服务示范活动。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碳计量体系,研究建立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审查制度。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意见》为企业碳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提供计量支撑,助力国家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并能够支持企业参与低碳、节能、节水、环保、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共性计量技术研发,营造企业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的良好环境。
2023年2月13日,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会议指出,2023年,将积极适应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新要求,推动完善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制度,提升绿色电力消费水平。明确绿证的权威性、唯一性、通用性和主导性,扩大绿证核发和交易范围,拓展绿证交易平台,推动绿证核发全覆盖,做好与碳市场的衔接。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绿色电力证书是可再生能源电量绿色属性的证明,也是认定可再生能源生产、消费的唯一凭证。绿色电力证书的核发和交易对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提升绿色电力消费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2月13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以视频形式主持召开《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主席团会议。会议围绕主席团成员及其他官员任期情况、未来两年会间会安排、主席团会议日程安排、2023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信托基金及人员情况等议题展开讨论。
黄润秋介绍了未来两年主席团工作的计划和安排,并对推动落实COP15大会成果和“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昆蒙框架”)目标提出希望。黄润秋指出,未来两年,中国将继续作为主席国,在秘书处和主席团成员的支持下,切实发挥好引领作用,协调各方推动“昆蒙框架”落实。希望主席团各成员继续团结一致,在所在区域积极发挥领导力,共同推动历史性的COP15成果落地实施。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这个“框架”历史性地描绘了2050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历史性地将DSI落地路径纳入,将指引国际社会携手遏制并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推动生物多样性恢复进程,共同迈向2050年与自然和谐共生愿景。
2023年2月16日至17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安排部署2023年重点任务时提出,扎实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全力支撑服务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贯彻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研究生态环境促进稳增长政策举措。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持续加强落地应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重大投资项目环评服务保障。着力推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开展中央生态环境资金预储备项目清单编制试点,研究出台金融支持生态环保项目政策与措施,跟踪指导并规范实施EOD项目,持续加大中央生态环境资金项目监督力度。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
积极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加强碳排放强度目标完成进度分析评估和预测预警,推动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转变。做好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管理工作,研究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加快建立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扎实开展碳排放领域监督执法。制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编制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健全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体系,推动建立排放因子库。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低碳城市建设试点,指导气候投融资试点地方建立项目库。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将面临更大压力,部分领域存在较大风险,包括气候变化带来的局部性突发性生态环境风险等。要更好统筹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力求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多赢。
2023年2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司法服务的意见》。《意见》全文分为六个部分24条,第一部分是司法服务“双碳”工作的原则要求,第二至五部分重点对人民法院审理的涉碳案件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第六部分是持续深化环境司法改革创新。
《意见》指出,要依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依法保障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依法助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依法推进完善碳市场交易机制。审理不同案件,要对症下药落实解决措施,这些典型案例包括比特币“挖矿”服务合同、温室气体排放环境侵权、碳排放配额清缴行政处罚、碳排放配额强制执行、破坏环境监测计算机信息系统、滥伐盗伐林木碳汇赔偿等多方面的内容,都是近年来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中的新类型案件。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这是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第一部涉“双碳”规范性文件,对于各级人民法院依法妥善审理涉碳这一新领域的各类案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助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在碳市场出现新形势下,人民法院完善“双碳”审判体制机制。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推进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推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依法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协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和生态环境系统治理。
2023年2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印发《关于统筹节能降碳和回收利用加快重点领域产品设备更新改造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明确了到2025年、2030年的工作目标,提出要以节能降碳为重要导向,坚持“聚焦重点、稳步推进,合理定标、分类指导,节约集约、畅通循环,市场导向、综合施策”的工作原则,协同推进产品设备更新改造和回收利用,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完善能效和淘汰标准,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应用,加强监督管理,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指导意见》首批聚焦锅炉、电机、电力变压器、制冷、照明、家用电器等6类产品设备,配套印发了更新改造和回收利用实施指南(2023年版),进一步细化任务举措,加强对地方和有关行业企业的工作指导,推动相关政策落实落地。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统筹节能降碳和回收利用,加快重点领域产品设备更新改造,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扩大有效投资和消费、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2月25日,在第二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发表主旨演讲时透露,要积极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尽快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李高指出,“双碳”工作正在全社会持续深入推进。我国明确了“双碳”工作的顶层设计,进一步发布了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实施方案和支持保障的政策,构建完成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体系。各地方也都制定了碳达峰行动方案。
李高表示,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和政策创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鼓励数字技术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广泛应用。在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的过程当中,充分发挥数字化转型对绿色低碳发展的促进作用,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近年来我国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先进技术应用提速,已逐渐成为助推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新兴动力源泉。数字化转型为更好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产业支撑。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又为数字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机遇。
2023年2月2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印发《环境基准工作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该方案提出的主要目标为夯实环境基准工作基础,有序推进地表水、海洋、大气、土壤等领域的基准研究,力争在关键技术和方法上有所突破,形成一批技术指南、基准文件和模型计算软件等成果,初步建立国家环境基准数据库。培养若干专业科研团队,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环境基准工作的良好氛围。
方案提出的工作内容包括:第一,加快地表水环境基准研究;第二,加强海洋环境基准研究;第三,推进大气环境基准研究;第四,推进土壤环境基准研究;第五,加强基础支撑能力建设。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方案的发布有利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有序推进国家环境基准工作,为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提供支撑,助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2023年2月28日,由国家电投和国经中心联合编写的《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进展报告(2022)》在京发布。《报告》认为,未来我国“双碳”支持政策体系将更加完善,不同地区和行业的碳达峰路径进一步差异化、明细化。短期内,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能源资源供给压力作用下,仍需遵循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做好“先破后立”大文章。
对于当前推进“双碳”工作的挑战和困难,《报告》将其总结为六个方面。一是产业低碳转型面临稳增长、降成本、促创新等多重约束。二是能源结构调整需解决好保安全、顺机制、强技术等问题。三是区域发展不均衡加大“双碳”工作统筹协调难度。四是“双碳”推进仍缺乏足够资金和金融工具支持。五是“双碳”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六是“双碳”国际合作面临绿色壁垒、地缘、大国博弈等冲击。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2022年国内外形势更为复杂多变,地缘、极端天气、能源市场震荡等因素叠加,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产生深远影响。总体看,我国统筹经济发展、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的压力不断加大,但“双碳”工作仍然在稳步推进。
2023年2月1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江苏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提出强化源头治理、强化系统推进、强化科学精准、强化机制协同、强化创新示范等措施。
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全省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统筹融合的格局基本建立,重点领域结构优化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减污降碳协同度有效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著提升,美丽江苏建设初显成效。
到2030年,全省减污降碳协同管理体系更加完善、能力显著提升,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助力实现碳达峰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争创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示范省,为实现碳中和提供强有力支撑。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中国的污染与碳排放具有高度同源性。江苏提出的目标重在形成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将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保进行统筹融合。江苏作为东部发达省份,应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率先实践,在符合实际的前提下,提出更有引领意义的目标,为全国率先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发展的路径。
2023年2月6日,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其中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比2020年提高5个百分点,确保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完成国家下达指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顺利实现碳达峰目标,为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在重点任务方面,提出了十大行动,包括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碳汇能力提升行动、减碳科技创新行动、绿色低碳招商引资行动、绿色低碳招才引智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河南提出了到2025年明确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风电累计并网容量达到2700万千瓦以上;光伏发电并网容量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发电装机比重达到40%以上。此外还提出,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超过8000万千瓦,发电装机比重提高至50%以上。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与邻近省份河北一样,河南省碳达峰方案也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作为重点,提出了明确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目标。除了总目标外,还分2025、2030两个阶段,针对风能发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提出明确目标。此外,河南提出的绿色低碳招商引资行动比较亮眼,要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注重吸引绿色低碳产业集聚。
2023年2月7日,广东省政府印发《广东省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重点实施“碳达峰十五大行动”。
其中提出的主要目标包括,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32%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指标,为全省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水平继续走在全国前列,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5%左右,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碳达峰十五大行动”将产业绿色提质行动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形成绿色经济新动能和可持续增长极。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化发展,依托珠三角地区打造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研发基地,依托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打造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绿色标杆园区和企业。加快发展先进核能、海上风电装备等优势产业,打造沿海新能源产业带和新能源产业集聚区。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广东作为沿海发达省份,在碳达峰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所提的“十四五”、“十五五”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均远远高于全国。比如,国家层面所提的目标是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广东省提出的目标分别比国家目标高出12个百分点、10个百分点。
方案提出的主要目标包括,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3%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指标;到2030年,煤炭消费比重降至60%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9%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在2025年基础上继续大幅下降。
十大专项行动包括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梯次有序推进区域碳达峰行动。其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35亿千瓦以上。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近年来,地方碳达峰实施方案陆续发布,这将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河北省提出的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目标非常高,到2030年总容量要达到1.35亿千瓦以上,而2023年全国风光累计装机目标是9.2亿千瓦,新增装机规模1.6亿千瓦168体育官网。可以看出,河北省将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方面下大力气,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为当地碳达峰创造良好的条件。
2023年2月9日,河南省科技厅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河南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统筹提出支撑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科技创新行动和保障举措。文件指出,要聚焦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行业,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在能源领域,提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技术创新行动。在工业领域,提出加快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创新。在城镇化和交通领域,提出加强城乡建设与交通运输低碳零碳技术攻关。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通过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有利于实现低碳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稳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2023年2月中旬,由江苏泰州市生态环境局、泰州市市场监管局、泰州市标准化院等单位联合起草的《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建设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正式发布,这是碳排放监测领域国内首个市级地方标准。《规范》对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所涵盖的直接监测系统、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数据核算及校核系统、实时监测监控平台均提出了具体要求,对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原则、系统组成和构成、技术要求及性能指标、站房要求、安装要求以及系统评估进行了规定。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规范》充分融合先进经验和创新模式,围绕泰州市现有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现状和点位布置,对数据平台开展实地调研与评估,在先行先试的实践基础上,突出标准落地的实用性。
2023年2月16日,长沙市人民政府印发《长沙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推进碳达峰十大重点任务、打造十大标志性工程、建设十大零碳低碳试点示范区的“10+10+10”行动方案。
《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市单位GDP能耗较2020年下降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完成省下达指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20%以上;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稳定在5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3500万立方米以上。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完成省下达的指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22%以上,新能源发电总装机规模力争达到300万千瓦;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持续稳定在55%以上,森林蓄积量达4100万立方米。
《方案》提出实施“10+10+10”行动方案,即推进碳达峰十大重点任务、打造十大标志性工程,建设十大零碳低碳试点示范区。十大重点任务包括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构建低碳安全能源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低碳集约建设水平、形成绿色低碳交通方式等。
十大标志性工程包括新能源利用“倍增”工程、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工程、低碳建筑“标杆”工程等。十大试点示范区域包括大泽湖片区“海归小镇”生态智慧城、马栏山“近零碳”示范园、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碳达峰先行先试示范区等。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方案》作为长沙市碳达峰阶段的总体部署,进行了详细部署。其中提出的十大零碳低碳试点示范区颇具创新意义,对于其他城市推进碳达峰也有着良好的借鉴意义。
2023年2月16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制定了《上海市2023年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要点》。上海2023年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目标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机制逐步完善,碳排放政策体系更加健全,碳排放交易市场不断深化,碳排放管理能力持续提升。上海指出,2023年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三大核心任务是:第一、举办中国国际碳交易大会,依托部市合作机制积极组织举办年度中国国际碳交易大会,树立“中国碳交易”品牌,助力将上海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交易中心、碳定价中心、碳金融中心。第二、加快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设立;第三,制定并印发《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其中,三大重点任务是:落实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责任;逐步健全本市碳普惠体系;夯实碳排放管理法律基础。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上海有序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有利于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23年2月17日,陕西省政府印发《陕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6%左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20%左右,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方案》明确了11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涉及加快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深入推进节能降碳增效、推动工业体系碳达峰和绿色转型、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陕西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2023年3月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部长金壮龙表示,2023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实施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方案。
一是将研究制定出台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钢铁、建材、轻工、纺织等行业绿色升级改造。
二是实施工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深化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服务,2023年全年目标要完成对3000家工业企业的节能监察,完成100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的节能诊断服务。
三是实施资源综合利用提质增效行动。推动溯源管理全覆盖,加强废钢、废纸等再生资源行业规范管理;另外,2023年力争实现废钢铁利用量达到2.65亿吨。
四是着力培育绿色增长新动能。进一步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绿色航空器,推进内河船舶电动化绿色化智能升级,全面提升光伏、锂电供给能力,加快行业标准体系建设。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去年以来,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出台了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的碳达峰实施方案,初步建立起了促进工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系。绿色低碳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大趋势,对我国来说,加快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
2023年3月初,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推动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加快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完善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构建以数字孪生流域为核心的智慧水利体系。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倡导绿色智慧生活方式。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当前,数字化和低碳化是经济社会最底层的发展逻辑,以数字为手段的低碳力量已经成为最鲜明的时代符号。因此,在绿色发展道路上,要积极推动数字化建设,同样,数字化建设要坚持绿色价值取向。
2023年3月5日,在十四届全国一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考量,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一方面,既要支撑服务保障好经济平稳运行和发展向好;另一方面,要守好生态环境底线,以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统筹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的转型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环境质量从源头上的根本改善。第二,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好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统筹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第三,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监管力度,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努力提升和保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与经济发展不矛盾,还会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是内在要求、应有之义。
2023年3月5日,在十四届全国一次会议“部长通道”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表示,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重点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绿色化方面,总体上是“1+4”,“1”即总方案,工业领域碳达峰方案;“4”即四个行业,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这四个行业都制定了碳达峰方案。通过顶层设计我们已经明确了工业碳达峰的目标、任务、途径和措施,下一步就是要一件一件抓落实。首先,实施节能减碳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同时要推广应用节能减碳技术,做大绿色环保产业。另外,要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比如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废钢、废纸这些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基础,也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实现绿色发展,重点在于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2023年3月6日,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在今年期间提出提案:要深入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推动金融机构加大海外绿色债券、绿色股权投资在其海外投资中的比例;推进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一市一策建设美丽城市;尽快出台、修订地表水环境质量与空气质量检测标准。
在王金南看来,深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需要我国更好统筹协调,更主动积极应对。王金南指出,首先要统筹用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个手段,进一步优化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进一步研究出台“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政策文件,加强对企业、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绿色发展的指导,更好推动我国海外投资项目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其次,企业要参照国际通行标准或中国更高标准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推动金融机构加大海外绿色债券、绿色股权投资在其海外投资中的比例,并鼓励企业积极探索碳市场等环境权益交易手段。同时,还要探索依托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等,设立政府资本主导、市场化运作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合作基金。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大力推动“一带一路”绿色联盟平台建设,依托和发挥绿色联盟国际性、民间和公益性平台作用,加强与共建国家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利益相关方的对话交流,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领域的政策对话与智库合作网络,宣传和传递中方绿色投资理念与意愿,有助于加速联结中资企业优质产能与发展中国家项目需求,全方位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2023年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在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方面报告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成为今年工作重点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金融工具,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减污,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绿色转型的重点之一是推动生产发展方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具体举措和计划,包括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金融工具等。业内人士认为,支持气候投融资试点以及高排放行业低碳转型将成为热点,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有效衔接也将成为新趋势。
2023年3月15日,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了《2021、2022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配额方案》)。由于目前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只有发电一个行业,该方案即为全国碳市场2021、2022年度的配额分配方案。
《配额方案》规定了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2021、2022年度配额核算与分配方法,明确了配额发放、调整及清缴履约等管理流程。2021、2022年度实行配额年度管理,推动配额预分配、核定、清缴等环节按自然年常态化管理,区别于2019和2020年采用相同的配额分配基准值、两年合并履约的做法,2021、2022年度采用了不同的配额分配基准值。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与首个履约周期相比,第二个履约周期的碳排放基准值相对变松,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避免给部分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较大冲击。
2023年3月15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指出主要预期目标,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目标设定为降低2%左右。
报告提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全面节约战略,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单位GDP能耗是反映能源消费水平和节能降耗状况的主要指标,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是一个能源利用效率指标。该指标说明一个国家经济活动中对能源的利用程度,反映经济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变化。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目标设定为降低2%左右,主要考虑了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工业和居民用能将保持刚性增长,体现对节能工作的引导约束,并考虑到 “十四五”统筹考核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并强调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
(2023年3月13-19日IPCC第58次全会)来自于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一篇研究报告显示,在瑞士举行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十八次会议(IPCC-58)经历约两天延时,各国代表连夜鏖战完成了对IPCC第六次评估周期(AR6)综合报告(SYR)决策者摘要(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SPM)的逐行审议,执行摘要于当地时间19日傍晚正式通过。这份报告向世人同时传递了警告和希望。令人担忧的是,近期内(in the near-term)全球温升可能达到1.5℃,或面临暂时突破1.5℃的风险。但科学家也指出,我们所在的十年(2020-2030年)是决定未来变暖趋势的关键十年,已存在多种可行且有效的技术和选项能够减缓并适应气候变化,其中公正(fairness)也是重要的解决方案之一。
《综合报告》是IPCC第六次评估周期的收束,包含并总结了自2015年至今已经发布的三份来自不同工作组的报告和三份特别报告,涉及气候科学、适应气候变化、减缓等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关键领域,以及有关1.5℃温控目标、土地,以及海洋和冰冻圈的特别关注。人类活动正在引发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与强度不断增加。面对气候变化的压力,包括海洋、土地、大气圈、冰冻圈和生物圈等在内的自然系统关键圈层已经发生了广泛而快速的变化,对人类福祉和星球健康形成重大威胁。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与第五次评估周期相比,第六次评估周期的报告注重以更加综合的方式回应气候变化挑战,将气候变化影响与应对措施相结合,注重减缓与适应间的协同与权衡以及由此带来的效益。本次评估周期更关注提出解决方案,注重解决方案中咨商过程和包容性的重要性,注重将受影响的社区和个人纳入决策过程。
2023年3月23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大力推动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积极扩大油气企业开发利用绿电规模。到2025年,通过低成本绿电支撑减氧空气驱、二氧化碳驱、稠油热采电加热辅助等三次采油方式累计增产原油200万吨以上;加快开发利用地热、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积极推进环境友好、节能减排、多能融合的油气生产体系,努力打造“低碳”“零碳”油气田。
《行动方案》提出,要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多元融合发展,初期立足于就地就近消纳为主,大力推进陆上油气矿区及周边地区风电和光伏发电,统筹推进海上风电与油气勘探开发,加快提升油气上游新能源开发利用和存储能力,积极推进绿色油气田示范建设。各级能源主管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对于作为油气勘探开发用能清洁替代的太阳能、风能、氢能、地热等新能源项目,优先列入各级能源发展规划。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十四五”时期,要统筹推进油气供应安全和绿色发展,在稳油增气、提升油气资源供给能力的基础上,加快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势在必行。特别是我国老油区已逐步进入开发后期,面临油气资源接替不足、稳产难度大、生产成本高等难题,需要以油气产业为基础加强新能源新材料新业务开发利用,推动传统油气生产向综合能源开发利用和新材料制造基地转型发展。
2023年3月24日,为贯彻落实《“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和《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持续完善绿色制造体系,经申报单位自评价、第三方机构评价、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评估确认及专家论证、公示等程序,确定了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其中包括绿色工厂874家、绿色设计产品643个、绿色工业园区47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12家。
对于绿色制造水平关键指标不符合绿色制造评价要求的,组织进行现场评估,于2023年4月30日前完成动态管理工作提出动态调整意见,综合评估后对名单进行调整。对于发生重大安全、质量、环境污染等事故的,及时上报,将从名单中予以除名。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加强对列入绿色制造名单的单位与相关产业政策的衔接,有利于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引领制造业绿色转型,推动绿色发展和工业碳达峰。
在2023年3月25日上午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碳中和仪式上,作为本次论坛的承办方,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收到一份碳中和证书。据悉,这样实现碳中和的绿色论坛,在国内大型国际会议中尚属开创之举。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秘书长、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晋出席仪式并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将通过科学核算、节能降碳、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抵消论坛碳排放量3个方面来实现论坛碳中和。据悉,本次论坛设置的有关绿色、能源、“双碳”、气候变化的会议单元超过5个,参加本次论坛的嘉宾有世界500强或者行业领先的能源企业负责人,也有长期从事绿色低碳领域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通过注销来自企业捐赠的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实现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集聚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
我国海上油气开发迈出“绿电时代”的关键一步。2023年3月26日,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在广东珠海福陆码头启航前往海南文昌海域。“海油观澜号”是目前世界上首个最深最远,同时也是全球首个给海上油气田供电、海域环境最恶劣的半潜式深远海风电平台,在单位兆瓦投资、单位兆瓦用钢量、单台浮式风机容量等多个指标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海油观澜号”是我国首个工作海域距离海岸线米的浮式风电平台。其建成投用使我国海上风电自主开发能力从水深不到50米提升至100米级以上,为我国风电开发从浅海走向深远海奠定坚实基础。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推动风电挺进拥有更优质风能资源和更少人类活动的深远海,不仅有助于加快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还对我国形成有全球竞争力的风电产业链和供应链有积极意义。
2023年3月27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上,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赵英民发表了题为“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演讲。在介绍生态环境部下一步工作计划时,他提到了加快制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有关技术规范。
赵英民从五方面介绍了下一步工作计划:一是加快形成有利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二是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生态建设等多领域协同增效;三是提高大气、水、土壤、固废等污染防治领域协同治理水平;四是开展区域、城市、产业园区、企业等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五是强化科技、法规标准、管理政策等支撑保障。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是中国碳交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实现“双碳”目标。公开征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可以鼓励有条件机构参与市场规则构建,有利于市场科学发展。
2023年3月28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案例解读》,对实施方案全部二十一条进行逐条逐句解读,辅以相关政策案例,对每个政策点的背景、目的,已经出台的相关措施,下一步政策落实方向等进行了详细阐述。
案例解读提到,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有关部门正在谋划第三批项目,并将采煤沉陷区扩展纳入布局范围。
案例解读还提到,完善绿色电力证书制度,推广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加强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效衔接是下一步落实和重点工作方向。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是支撑中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加快提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这就需要不断加大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
2023年3月29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碳中和:困局与破局”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赵辰昕表示,“所谓先立后破,即‘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在能源转型方面,赵辰昕认为要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入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把煤电“三改联动”作为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抓手;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三是不断地夯实我国能源安全基础。
为协调政府、市场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双碳”目标,赵辰昕认为有效政策供给是关键。他表示,中国与发达国家碳排放自然达峰情形不一样。中国的碳达峰是政策驱动下的碳达峰,时间可能是全世界各国最短,压力最大,要克服的困难恐怕也最多。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很严重的发展问题,同时还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所以需要更多有效政策供给。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实现“双碳”目标,关键是能源转型。传统能源转型不能一味追求速度,要坚持先立后破,把保障能源安全放在首位,一方面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能源。
2023年3月30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公开征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建议的函》。方法学领域包括能源产业、能源分配、能源需求、制造业、化学工业、建筑、交通运输、采矿/矿产品生产、金属生产、燃料逸出性排放(固体燃料、石油和天然气)、卤烃与六氟化硫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逸出性排放、溶剂的使用、废物处理及处置、林业、农业、碳捕获和CO2在地质层中的储存。项目减排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和三氟化氮(NF3)等。
文件指出,具备方法学编制技术条件的项目业主、行业协会,以及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可修订原有已备案方法学以及提出新的方法学。在原则上,方法学编制依托的具体技术或项目应具有较为显著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和低碳示范效应。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这是CCER迈出重启的第一步,预计未来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对额外性的大大提高,符合的项目数量会减少。林业碳汇、蓝碳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将会成为热门方法学,一些绿色科技也有望申请方法学。
2023年3月30日晚,我国单机容量最大山地风电项目——三峡能源云南弥勒西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该项目是我国西南地区已投产装机规模最大的风电项目。项目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总装机容量550兆瓦,共布置有88台风机。项目采用的6.7兆瓦风机是我国山地风电单机容量之最,轮毂高度110米,相当于40层楼高,叶片长93米,重达28吨。
弥勒西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后,预计年上网电量超14亿千瓦时,可满足近60万个三口之家一年的生活用电需求,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4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18万吨,环保效益显著。“该项目投产后的年平均上网电量约为目前整个红河州年用电量的6%,装机容量为峰值用电负荷的10%,对维护社会用电稳定性,保障企业用电健康及生产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弥勒市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说。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山地风电项目不仅有利于加快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还能充分发挥产业带动作用,通过带动当地设备和材料供应,助力上下游产业发展。
2023年3月31日到4月2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在京正式举行。会议期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以书面形式发表主旨演讲。陈清泰认为,电动汽车是实现道路交通“双碳”目标的重要载体,但必须用上绿电。
陈清泰表示,车载电池是一个个移动微储能单位,也是一个个移动微电源,通过能源互联网与可再生能源构成最佳搭配。从灵活性、规模、成本等方面看,车载电池是储能的重要途径。电动汽车因其未来数量庞大,总体有强大的储电、放电容量,足以保障可再生能源充分发展。他预计,2025年前电动汽车的性价比会超过燃油汽车,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成本低于化石能源。市场将以强大的力量驱动汽车的“油转电”,使道路交通向碳达峰、碳中和迈进。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要实现“双碳”目标,电动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势在必行。但同时,新能源汽车普及与其他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正在对传统能源产业转型提出更高要求。
2023年3月20日,广东省印发《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新型储能发展目标:到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