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宜兴:逐绿而行 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引擎”推窗见绿、花鸟为邻、山水为伴……如今在宜兴,流水潺潺鱼翔浅底,公园绿地星罗棋布,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热力涌动。作为“两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近年来,宜兴始终牢固确立“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发展“含绿量”、增长“含金量”持续提升,一股股逐绿而行的力量,正在陶都大好山水间孕育、激荡,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持续动力。
这两天,宜兴上半年的碧水蓝天“成绩单”出炉:在水环境质量方面,全市31个国省考断面优Ⅲ率为93.5%,同比改善3.2个百分点,优Ⅱ率为48.4%,达到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在空气环境质量方面,PM2.5浓度30.2微克/立方米,在全省PM2.5浓度相对较好的地区中位列第二。
亮眼的成绩单,凝聚着全市上下狠抓环境保护的决心和干劲。近年来,我市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168体育官网,先后出台《宜兴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宜兴市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为精准治气、系统治水、有力防范土废风险画出“作战图”,推动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太湖治理为例,今年以来,我市强化主要入湖河道及骨干河道“一河一策”整治,系统推进清内源、减外源、扩生态、美河道,全面实施46项省、无锡市治太重点工程,目前已完工1项、开工建设34项、开展前期准备工作11项。绿水焕新的同时,我市还创新实施“矿地融合2.0”整治项目,逐步形成了灾害治理、生态复绿、景观再造、土地复垦利用的矿山综合整治模式。眼下,我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成效初现,丁蜀镇YL01—04号宕口等一批裸露的矿山宕口已经完全复绿,在“披绿焕彩”中展现出勃勃生机。
“从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到生态保护,宜兴始终坚持一体化思维。”宜兴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阶段,我市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治水上坚持“清内源、减外源、扩生态、美河道”,全面推进河湖生态清淤、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池塘生态化改造,紧扣“一圈一带一区”生态建设总体部署,分步实施生态治理工程;在治气上持续强化数据赋能、行业整治和应急“削峰”,确保减污控尘、提升空气质量;持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在深化危废贮存设施规范化建设、推进固废清理整治排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土壤防控,确保土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携两款工商业储能新品精彩亮相、与国内外3家新能源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不久前,在SNEC PV+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大会暨展览会上,远东电池有限公司热度高涨。在储能产业迎来强劲风口的当下,远东电池深度布局,以“缆储一体”的发展战略破题,在储能产业竞跑中崭露头角。今年1—6月,远东电池已累计中标/签约千万元以上合同订单11.2亿元,同比增长414.96%。
企业发展向新向绿,正是宜兴积极推进绿色转型、践行“双碳”战略的生动写照。眼下,我市正抢抓“双碳”战略机遇,大力实施绿色转型升级,从基础设施、管理体系、能源与资源投入等多方面入手,持续推动产业结构变“优”、发展模式变“绿”、经济质量变“高”。环科园深耕绿色产业,积极谋划构建现代能源体系,聚力打造绿色产业发展新高地,百事德机械、沛尔膜业等6家企业获得国内首批EATNS碳管理体系评定证书,10余只节能环保项目正在开工建设或即将开工建设;经开区于今年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在能源结构转型、新兴产业聚集、传统产业提质等方面,实施基础设施提升、重点行业改造试点3类18项工程,探索可复制推广的减污降碳发展园区经验;官林镇“一业一策”支持江南电缆等线缆企业变轨“风光核储车”新赛道,依托滆湖绿色科创园,提速建设高端膜材料特色产业园,重塑三大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
推动产业持续向绿,宜兴思路清晰。“宜兴的绿色低碳产业全力强转型、增活力、谋发展,始终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今年上半年,仅规上节能环保企业就净增15家,达到了286家。”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将继续加快高效光伏、绿色氢能、新型储能等前沿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推动更多绿色技术创新成果深度应用。与此同时,鼓励企业加快实施绿色技改项目,并为企业定制节能服务,通过持续实施清洁生产审核、能源审计和绿色化诊断服务,从工序环节、工艺流程、用能系统等方面不断深挖企业绿色化潜力。
近日,周铁镇做成了一笔生态买卖:将11吨颗粒污染物排放指标,以110万元的价格卖给了经开区。作为昔日的“化工之乡”,近年来,周铁镇不仅成功切换到绿色赛道,还储备了可观的排放指标和能耗指标。今年,周铁镇将富余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卖给全市5个园区(镇、街道),并与徐舍镇达成转移能源消费量交易,生态价值“变现”已超千万元。自去年《宜兴市排放总量指标减量替代及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印发以来,全市形成了排放总量指标交易的大循环,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最大化。
借助“生态+”模式,宜兴正持续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自去年入选省级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市以来,我市持续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从物质供给服务、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和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三个方面对全市生态产品价值予以量化,构建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和价值转化体系,不断放大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乘法效应。
在政府引导下,我市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多方联动,充分发挥金融工具的强力支撑作用,为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新能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修复、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定制个性化金融服务方案。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打通生态价值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宜兴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将持续探索建立基于GEP核算的评估制度,完善修订《宜兴市绿色发展质效评估及奖补办法》,优化部分评估指标,力求更加符合宜兴实际。与此同时,扎实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省级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在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价值转化—可持续投入”的正向反馈机制基础上,深入基层主动了解挖掘EOD项目,探索参与竹林碳汇交易,引导社会主体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产品经营开发,进一步擦亮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牌子。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