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行业面临新一轮利润失守“价格战”下企业寻找新出路A股五大上市整机商之一,明阳智能(601615.SH)2023年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3.54亿元到5.3亿元,与2022年相比将减少约29.25亿元到31.01亿元,同比减少84.66%到89.75%;电气风电(688660.SH)公告也显示,经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2023年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亿元至-13.40亿元。
“风电行业进入激烈的价格竞争阶段”“风机中标价格整体下降”“海上风机销售量下降”等表述频繁出现在上述企业利润负增长的归因中。
这与多家机构此前的预测相吻合,但价格大战带来的“伤害”还是超乎了业界的想象。2023年三季报出炉后,曾有多家券商研究机构下调了风电企业的业绩预期。例如华福证券预计明阳智能全年归母净利润为35亿元,海通国际预测为38.9亿元。现在看来,明阳智能的业绩表现明显远低于机构预期。
“我认为我们已经适应了风电市场的残酷和内卷,并且认为短期不会发生根本上的好转。值得庆幸的是,去年的价格已经不像前两年的降幅那样大了,很少有人会特别极端地报出每千瓦比别人低一两百元的价格。”一位头部风电整机商企业高管在对第一财经记者谈及业绩时说,前年价格战场贴身肉搏时的失望和愤怒,到了如今心态已经趋于平静。
一位资深风电行业分析师认为,对营收和利润双重压力在身的风电企业而言,如何穿越周期踩准降本提质的节奏,既与产品定位、经营策略等自身操作有关,更取决于市场需求的增量空间多少。
如果说前几年谈及风机产品,人们的话题更多聚焦在技术、性能和效率,到了现在这些参数的提升似乎成了“空气和水”一样的存在,更明显的变化集中体现在了风机的规模尺寸上。
未来的风机产品将是什么样?对于参与了最新一届北京风能展的观众而言,“大”是率先映入脑海的印象。在这场被众多风电企业视作“秀场”的行业展会上,三一重能发布了全球陆上最大的15MW风电机组以及13/16MW海上风电机组;明阳智能发布了全球最大MySE22MW海上机组,同时下线陆上机组。
风电行业研究与咨询机构锐轩咨询数据显示,自2016年起,国内的风机产品快速从2MW迭代至3-4MW、5-6MW平台。近三年,陆上平台已分为6-8MW平台及8-12MW“沙戈荒”平台。与此同时,叶轮直径也已从当年的12X-14X米攀升至19X-22X米。
越做越大的风机,背后指向的仍是最本质的需求——降本。一位行业人士表示,风电场的度电成本主要取决于初始投资、运维成本与发电量。大型化后,单位零部件的用量和采购成本得以摊薄,初始投资降低。相比同样的装机规模,大型化风机台数减少,对应的土地成本、建设以及运维成本也会下降。同时,在同等风速情况下,叶片更长,扫风面积更大,发电量也相应增大,这意味着大型化还会提升风机利用小时数,增加有效发电量。
诸多优势让大型化成为风电整机商竞相争夺的热土。然而,这种追逐带来的不止有显而易见的好处,技术快速更迭下产品质量存在隐忧,“天花板”何时到来的争议亦如影随形。
“过去要想在中国推出一款风机新机型,首先要找个风机场挂一台样机让它去并网发电,运行半年,中国质量协会半年以后根据实际的运行参数再发认证,有了认证才能正规地投标,然后再过半年到一年,企业才能进行批量交付,整个时长至少持续两年。但是现在,开发商拿到风资源以后,恨不得用上明年的风机,绝不会用历史上的风机,因为占地面积、单机容量都吃亏。”上述企业高管称。
2023年底,国家能源局东北监管局发布《关于汲取事故教训开展风电机组防雷系统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的通知》,通报了当年6月内蒙古开鲁县某风电场发生一起因防雷系统故障导致的风机倒塔一般设备事故。
上述通知认为,该起事故暴露出风力发电机组在防雷系统的设计、制造、安装、检测及监督等方面存在把控不严的问题,要求各风电企业认真开展排查工作,严把选型、采购关口,避免有缺陷的设备进入施工现场,落实整治主体责任。
尽管近一两年国内外杆塔倒塌、叶片断裂等风机事故时有发生,但问题的大规模爆发尚未发生。上述高管认为,这一方面得益于风机研发的平台化与标准化程度提高,目前同一个平台上的产品通用率可以达到八到九成,节约了共平台的风机功能大量验证时间;另一方面,各大企业提高了对中试线的重视程度。“去年我们在研发上投入量最大的就是中间测试平台,不管是叶片、齿轮还是整机,同时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加强验证。但要强调的是,无论试验阶段如何,实际投产和应用阶段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们仍然需要更规范的行业标准和有效监管。”
大型化带来的技术挑战不可忽视,但在当前,留给风电企业有效降低度电成本的路径却并不多。多位行业人士表示,除了风机大型化,还有提高国产化率、追求轻量化这些常规手段以外,尚且看不到短期之内颠覆性的技术出现,只能停留在现在的认知边界上作优化。
“目前价格战仍在继续,陆上风机价格降速有所放缓,海上风电还在持续下降。由于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可能依然激烈,风机制造商也在生产更大型号风机以降低成本,我们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中国陆上风机价格还将保持低位。”彭博新能源财经风电分析师陈相羽对第一财经记者称。
国家能源局的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9.2亿千瓦,同比增长13.9%。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6.1亿千瓦,同比增长55.2%;风电装机容量约4.4亿千瓦,同比增长20.7%。
尽管风电装机再创新高,但依然无法消化国内的丰沛产能。一位行业资深风电分析师告诉记者,目前全国风电整机公开宣布的产能盘点下来约为150GW/年,实际生产能力大约在70GW到80GW。如果中国的年度装机能够突破这个数字,或者机型迭代更快需要时间升级现有产能,那么整机价格可能将会迎来上升空间。
“2024年,大家最关心的还是装机体量能不能看到强劲的增长。对于国内市场,一方面海域用地若能出台更有效的协调机制,那么海风的新增装机值得期待。另一方面,后续风光大基地的项目中,风电会不会占有更多的比例,以及在光伏消纳比较过剩的省份,风电会不会迎头赶上,这些影响要素给陆上风电的需求提供了想象空间。”上述研究员称。
供需关系一直影响风电价格是决定性因素。2020年以后,风电补贴逐步取消,行业出现抢装潮,2020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达到71.67GW的最高点。但随后新增风机装机数连年下降,2021年和2022年分别降至47.57GW和37.63GW。因此,产能过剩使得风电整机商不得不打起了价格战,从当年平均4000元/千瓦,暴跌至如今约1200元到1500元/千瓦左右。
上述行业人士认为,由于地方政府对于海风产业链的落地要求很高,但是对于在2025年之前的补贴力度又微乎其微,这两者叠加使得行业普遍不是很看好在“十四五”之前海风会有大幅的装机反弹。“我们预计或者说更期待2025年,也就是‘十四五’末期的小抢装可以带动价格小幅回弹。”
面对风电制造的毛利率下降,更多企业选择了寻求海外市场的新机遇,并且切实获得了新增订单。例如远景2023年海外新增订单近6GW,在中国出海整机企业中成绩抢眼。值得注意的是,与多年前的光伏板出口不同的是,当前许多企业的风机出海并不依托单一的“卖风机”,而是协同储能、电池、氢能等产业链,以零碳产业园区和综合智慧能源解决方案的方式共同对外输出,从单一到多元化,降低了贸易壁垒的风险。
“前期我国风电整机商‘走出去’处于探索阶段,以开发企业与整机商‘抱团出海’的形式为主,依靠国内产业链协作打造高质量项目标杆,以点带面,赢得国外投资者对中国风电企业的认可。经过多年的积累,通过在全球建立较为完善的配套体系,加上国内风电整机商能够提供极具技术、质量、价格竞争力的丰富机组产品组合,我国风电整机商不仅出口容量实现大幅增长,而且开始更多地直接参与国外风电项目的招投标。”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秘书长秦海岩曾公开对媒体称。
从跟随到引领,中国风电企业凭借技术优势漂洋过海,寻找下一片蓝海。同时,也不乏跨国公司将目光瞄向了如火如荼的中国市场。
一位国际能源巨头中国区高管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由于集团已经提出了明确的业务转型目标,从传统的油气领域向新能源过渡势不可挡,风电是其中的重要载体。目前,该企业已与中国多家电力央企接洽168体育app下载,争取风电项目开发的合作机会。
“从几轮接触的情况来看,现在看好海风的投资方很多,竞争也比较激烈,但是我们也有自身的独特优势。一方面,我们拥有丰富的油气田的海上开采经验,可以为海风提供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我们与国内的几家电力央企原本也有海外其他项目的合作经历和机会,此次可以加深合作。同时,很多地方也有引进外资的量化指标要求。所以,我们认为在不控股的情况下,参与一些中国风电项目的开发,对于多方来说都是共赢。”上述高管称。
该高管还表示,对于参股的中国风电投资项目,保证基本的投资收益率即可,并不追求过高的经济收益。“我们更多还是希望学到一些项目开发的先进经验,为今后拓展国际市场的业务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