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些马鞍山人的生活多幸福!同时,严格落实河(湖)长制,狠抓渔民禁捕退捕工作,加快推进滨江田园综合体起步区建设,河畅其流、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逐步呈现在市民们眼前。
12月20日,对“三姑娘”陈兰香来说是个难忘的大喜日子,在这一天,以她名字命名的马鞍山市三姑娘劳务服务有限公司正式开业,她也从渔民身份彻底转变成了创业“老板”。
“刚结婚那会,一天捕个一百来斤鱼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两年只能捕到十几二十斤,鱼的种类也不像以前那么多了。”二十多年的捕鱼生活使得陈兰香对水情鱼况了解深刻。
为了守护长江水域的生态环境,2019年7月,马鞍山在全国率先对长江干流及其重要支流实施禁捕退捕,薛家洼渔民响应长江十年禁渔的号召,全部上岸退捕转产。
告别了“水上漂”,渔民们拥有了“新身份”,但如何妥善安置,让他们适应岸上生活,是摆在雨山区面前一道棘手难题。
在渔民普遍安家落户后,雨山区成立了工作专班,对退捕渔船、渔民“建档立卡”,实行“1+3”帮扶工作机制,1户退捕渔民分别由1名区分管领导、1名区直机关和1名载体主要负责人作为联系人,对渔民实行责任包保。
生活上,雨山区政府将渔民们安置住进了楼房,还给他们买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工作上,雨山区倾听,组建护渔队帮助无法适应岸上生活的渔民完成过渡,还积极帮助像“三姑娘”陈兰香这样想创业的渔民筹备公司。
除了主动帮渔民解决生计问题,雨山区还结合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项目二期建设,建设雨山区长江禁渔巡查智能平台,同时,不定期开展禁捕巡查,增加政策宣传,对长江禁捕退捕工作全力做好保障,长江的生态终于又重新丰盈起来。
水乡江南,水是维系人与大自然之间物质与精神的纽带,它既是生态大循环的本源,也是城市小循环的基础。做活“水文章”便是打通城市小循环的前提。
2017年,安徽省开始全面推行河(湖)长制,雨山区也随即推进168体育官网,由区委任雨山区总河长,分管副区长任河长制办公室主任,对辖区内12条河湖设置区级河长,一河(湖)一长,同时设置25个乡镇级河长、50个村级河长,河(湖)长制层层包保,完善河长制、湖长制和黑臭水体河(湖)长制体系。
为了使每条河、每片湖有人问、有人管,雨山区一共在辖区水系附近设置了32块区级河长公示牌。公示牌上,河段名称、长度,河长的姓名、电话,协助单位名称、联系方式,以及监督电话等信息一览无遗,并且不定期根据人事调整来及时更新区乡村河(湖)长公示信息。
11月底,雨山区“河长制”办公室接到了一位市民的举报,他反映在永丰河沿线、泰和天成附近,有一辆公共自行车被丢弃在河边,无人问津。
“当时,市民就是看到了附近的河长公示牌,于是拨通了上面显示的电话。”雨山区农水局水政水资源管理站站长汤亮,兼职于雨山区“河长制”办公室,接到了那位市民的举报电话。“市民希望我们能把公共自行车挪走,不要影响河道,影响市容美观。”挂断电话后,汤亮立即联系了当地街道的“河长”,组织工作人员去现场确认,勘验无误后,又联系公共自行车运营公司将车辆归还。
设置“河长制”的好处还不止这些。在汤亮的手机和电脑上装有马鞍山市河湖长制APP,可以随时随地监控辖区内各条河道。
“我们目前有15个监控点,在电脑和手机上都可以实时查看河道情况,今年防汛期间这些监控可是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汤亮称,明年还会新增35个太阳能监控探头,用科技手段来助力防汛,保护河道生态环境。
雨山区补齐水利工程短板,加强水利行业监管,推进佳山乡超山村3191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等一系列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开展雨山区“十四五”及“灾后水利建设三年行动”防汛薄弱环节治理项目谋划,强化水土保持工作,完成雨山区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全区各项水资源考核指标达到市级考核要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今年汛期前后,雨山区对重点堤防、重点圩口、重点泵站涵闸、重点工程项目及防汛物资储备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逐项下达了问题清单,并印发了汛前检查通报。汛期中,通过雨水情监测分析和会商研判、水利工程调度等,雨山区地完成了防汛任务,同时也经受住对水资源管理的一次检验。
如果说水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大动脉,那么村落便是这“动脉”流经的一个个“脏器”,村落的环境卫生,直接影响着全村人民的“健康”。
2018年以来,雨山区全面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扎实推进改水改厕、农村垃圾治理、“五清一改”沟塘清淤等村庄清洁行动,让村落由里到外翻新,过去“灰头土脸”的村子,迎来了“高颜值”。
“以前,我孙子一听要来农村爷爷家玩就直摇头,说厕所又脏又臭,现在家里改水改厕以后有了马桶,村子也变得漂亮又干净,孙子现在主动要来我这儿玩!”73岁的九华村村民潘克勤对农村厕所竖起了大拇指,改造后生活污水、厕所污水实现了一管通,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干净卫生的厕所。
全区共改造了6664座厕所,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4%左右。”雨山区农业农村水利局副局长戴黎明说。
在进行环境整治的同时,雨山区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四好农村路、停车场、健身区域,建设村民大舞台,架设LED太阳能路灯,诸多措施让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全面提升。
“以前农村条件差,很多人都想办法存钱搬到城里去住,现在农村的设施条件跟城里没什么两样,反而有很多城里人羡慕我们这儿空气好、环境好呢!”九华村村民邓义林满脸自豪。
近年来,雨山区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像九华村这样的美丽乡村在雨山区遍地开花。
陈家村、三联村、石马村等一大批乡村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了从颜值到品质的双重提升,全新的农家生活给予了村民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未来,雨山区将在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先进地区经验,逐步打造集“吃住行,游娱购”为一体的“滨江田园综合体”,将生态保护、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等有机结合,全力助推乡村振兴,让农村环境更美更宜居,让农民生活更好更富裕。